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党啊!我想对您说」罗甸何明权:“医”心守望小乡村的追梦人-全球通讯
发布时间:2023-07-01 15:10:47   来源:天眼新闻  

开栏语:


(相关资料图)

火红的七月,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七一”建党节。

“七一”,一个赓续红色血脉、激扬奋进力量的日子,一个增强全体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日子,一个激励全体党员把爱党爱国的巨大热情转化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力量的日子。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今天,在黔南,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党员,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将初心使命转化成踔厉奋发的动力,用赤诚的真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他们当中,有数十年如一日翻山越岭,保障村民用电的南方电网党员张加州;有沉心钻研,攻克难关,寻找把尾矿“点石成金”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慈成刚;有扎根乡村一线,带着乡亲们奋力迈步乡村振兴的福泉市城郊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秀培……

他们,用火热的真心和平凡的坚守,将个人的点点微光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日子里,我们开设专栏【党啊!我想对您说】,讲述黔南州各地党员温暖的奋斗故事,倾听他们对党的心里话,敬请关注!

“老头子,快出来,何医生又来给你量血压来了!”

“来来来……何医生,今天这么大的雨你都赶过来了啊,快请屋里坐。”

在绿水青山环抱的罗甸县红水河镇平亭村经常能听到乡村医生何明权与村民的对话。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出发,中午返回村卫生室坐诊,晚上6点半下班。雷打不动的行程何明权背着药箱一走就是41年,交通工具也从双腿变成摩托车,41年的坚持与守护,打通了村里的3000多位村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何明权自幼目睹了周围乡亲因缺医少药而得不到及时救治,遭受病痛折磨的状况,他从小就立下了要长大学医为田间地头的乡亲解除痛苦的志向。1981年,18岁的何明权到罗甸卫校培训学习,1982年7月结业后到罗甸县人民医院实习,1982年10月被平亭村聘为村级卫生员,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妇幼保健、疫苗接种等工作,这一干就是41年。

何明权白天在诊所看病,晚上背着药箱,登门入户给乡亲们“瞧病”。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他总是随喊随到,不提条件,有钱看病,无钱也看病。村民一旦突发急症,首先想到的就是何明权,只要有求助他就会为村里的老人、幼儿、孕产妇送医送药,服务到家。

“别说下大雪、大雨,就是下‘刀子’,只要谁家有人身体不舒服,他都会急忙赶过去。”谈及何明权,村民黄小转连连感谢。前几天,黄小转8个月大的儿子晚上突然感冒发烧,一度呕吐,一家人都慌了神。何明权接到电话后,便火速赶来,预判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后,立马进行对症下药并治疗,直至孩子症状好转后,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村里这种时常“转运”的情形,总能看到何明权陪伴的身影。在41年从医路上,他早已记不清夜间紧急出诊的次数。半夜老人头晕、血压升高,孩子呕吐、发烧……流感期间,何明权更是时常忙到天亮。可以说,一年365天,他大多时间都需要夜间出诊。为缩短出诊时间,他也养成了和衣而睡的习惯。

41年来,何明权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公共医疗服务覆盖村民3000余人,累计行走10多万公里,前后换了8个急救箱,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乡村医生、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0年2月上“贵州好人榜”,同年12月获“贵州省劳动模范”,2021年,荣获黔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肩上挎药箱,一身粗布衫,两脚雨雪泥,常年走家串户的何明权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就在这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一如既往地穿梭于田间地头,坚守在维护乡亲们健康这块阵地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编辑 毕文君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